第323章 出游(3/8)
该景区由上寺、下寺、水神庙三组古建筑组成。上寺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等组成,创始于汉,屡经兴废重修,现存为明代重建遗物;下寺由山门、前段、后殿、垛殿等建筑组成,山门为元代建筑、后殿建于元至大二年。除建筑外,该景区还保存有壁画、木雕、泥塑等文物。
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其中,飞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赵城金藏》是宋代中国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这部藏经是唐代三藏大法师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中译善本,是佛经孤本,属于世界文化遗产[4][5]。其水神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供奉水神的庙宇,始建不晚于唐代,庙内的元代壁画以祈雨、行雨、酬神为主线,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后汉建和元年敕建俱庐舍寺。魏太武帝元年坑杀天下僧道,焚经卷烧寺院,俱庐舍寺废为土墟。后周武帝保定三年游增正觉朝台兴修浮图,掘出一断碑,碑文有建和元年敷建记载,这是广胜寺最早的记载。北周武德三年降旨灭佛,建塔中止。
大唐贞观年间霍泉水洪三赵七分水使用。唐上元元年行脚赐贤无诤比丘,以建塔上状于朝,敕令在阿育王舍利旧址兴建,塔成,丞相李泌封明应之神以护之。唐大历四年(769)朔方左厢兵马使开府同主司李光瓒状河东观察司兼中书省汾阳王郭子仪申请建寺,同年5月27日郭子仪可李光瓒状转折奏准。仍赐额“大唐广胜之寺”。唐大历四年中书门下牒文碑载,称俱庐舍寺,其因是东汉时西域游僧慈山法号俱庐舍利,于东汉本初元年中秋坐化,该寺封敕建塔,故命名为俱庐舍利寺。唐太和间重修明应王庙。唐会昌五年唐武宗下毁寺驱僧之敕后周时废天下寺院4600区,还俗僧尼25万多人广胜寺再度被毁。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休量山僧普静在上寺舍身。宋元车元年河阳节度使度推官游广胜寺,题望山亭诗。采绍圣二年)建石幢造像。金太宗天会中僧宗莹建上寺三门及后法堂,并铸万斤洪钟。金海陵王贞元元年赵城董村人修下寺太上大佛庙。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