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如何找回脸面(3/5)
底平息下去。否则继续这样吊着,对你我都没好处啊。”吕调阳当即开口说道。“不可不可。”魏广德闻言头摇的像拨浪鼓似的,这样的事儿他绝对不会做出来,留下把柄。“风闻奏事乃是太祖皇帝定下的,历代皇帝都不敢废弃,我等又如何能做出来。”阁臣出手惩办科道言官,魏广德可不愿意惹祸上身,他都不知道吕调阳是怎么想的。或许,他只是想要尽快平息此事,可也不能把自己牵扯进去啊。他吕调阳的仕途已经快到终点,可魏广德还年轻,是绝对不能沾上这个污点的。魏广德可是清楚的记得,最后和张居正沾上关系的人,貌似下场都不怎么好。一些人因为各种罪名被锒铛下狱,被罢免都是最好的处置了。这个时候他要是和吕调阳一起联名此事儿,将来被人翻出来还不知道会如何。特别是科道言官风闻奏事之权,虽然在朝中颇有争议,但不争的事实就是,科道言官这个权利,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消失。“风闻言事”是柄双刃剑,既是整治官场的利器,也容易成为官场上朋党攻讦的借口。其实,风闻奏事的危害,历代皇帝哪个不晓得,可却也没有一个皇帝会限制御史这个权利,因为刀柄是在皇帝手里。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参考前朝旧制对朝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对中央体制的设计和创造,而且明朝中央的政治权力结构基本沿袭了明初的制度设计,科道官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科道官是科官和道官的合称,又被称为“言官”。科官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相对独立的监察系统,朱元璋在总结前代制度设计的基础之上,按照六部建制,设立了吏、户、礼、兵、刑、工六大科,分别置左右给事中等官,其中共五十余人,专门负责监督六部,在运作的过程中相对独立,但可以相互驳正。道官是指之都察院下设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定员一百一十人,负责监察朝中内外官员。因均负责监督职责,职责相近,故称之为科道言官。虽然在朝中官职品秩不高,但是科道官具有“风言闻事”的权力,所以在明朝的权力争夺中仍然独树一帜。在明朝的政治权力结构中,以皇帝为代表的皇权和以首辅为代表,内阁为主体的“相权”实为对立,但是科道官的设置,实际上形成了“三驾马车”并行的权力架构。在封建王朝,国家机构从本质上而言是为君主服务的,皇权在这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作为明代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