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冰洋的科考发现(1/3)
中国自从二十世纪的1984年开展南极考察以来,逐步在南极半岛邻近海域(南冰洋西风带边缘区域)及普里兹湾、威德尔海等关键海域开展系统性科考,涵盖物理海洋、生物生态、地质与气候等领域。以下是中国南极科考队在南冰洋的主要历次科考行动及核心发现:
一、历次主要科考行动
中国的南冰洋考察主要依托南极科学考察站(如长城站、中山站)作为后勤支撑,并通过极地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极地”号、“雪龙”号、“雪龙2”号)执行海洋调查任务。关键科考航次如下:
1.1980年代-1990年代的初期探索,包括1984-1985年首次南极考察(长城站建立),虽以陆地建站为主,但“向阳红10”号考察船在南极半岛邻近海域(南冰洋西风带边缘)开展了初步海洋调查,包括水温、盐度、海流等基础参数测量,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1988-1989年第5次南极考察,“极地”号考察船在普里兹湾(南极大陆边缘海)开展海洋调查,首次获取该区域的海水温度、盐度剖面数据,发现普里兹湾存在显着的上升流现象,可能与南极绕极流分支相关。
2.2000年代是系统化调查启动阶段,2006-2007年第23次南极考察“雪龙”号首次在威德尔海(南冰洋深层水形成区)开展多学科综合调查,布放了潜标系统,监测深层海水温度、盐度变化,发现威德尔海深层水(WSDW)的低温高盐特性对全球温盐环流有重要贡献。
2008-2009年第25次南极考察,在普里兹湾布放长期观测潜标,首次获取该海域季节性海冰变化与底层海水交换的数据,揭示海冰融化对底层水咸化的驱动机制(海冰冻结析出盐分,增加底层水盐度)。
3.2010年代的国际合作与深度研究,2012-2013年第29次南极考察,“雪龙”号在南极半岛西部海域(南冰洋西风带核心区)开展湍流混合观测,发现强西风驱动的海洋上层混合增强现象,证实了风力对南冰洋碳吸收效率的调控作用。
·2015-2016年第32次南极考察,在威德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