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杂交水稻现世,高阳的科普(2/3)
他也有点懵。
这是咋了?
咋就直接欢呼起来,沸腾起来了呢?
这不是很正常一个数据么?
怎么见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一样?
大秦祖龙:
“高阳主播,连粳11号呢,跟龙粳39号相比,如何?”
“连粳11号啊,也当属是现代高产稻之一,他的亩产量可以达到649公斤,两者的产量几乎差不多。”
始皇松了一口气。
这个产量虽然略低点,但这个数字,他也十分满意了。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点,这连粳11号比龙粳39要强很多,他的成熟期短一些,而后者需要足足120的生长时间。”
“前者适合淮北地区种植推广,后者在稻瘟病光照区的双季早稻种植。”
“不过都是很优秀的现代高产稻种!”
刘彻和祖龙齐齐的松了一口气,这些缺陷对他们而言在忍受范围内。
尤其是适宜的环境,他们更是暗自记住。
这对他们作用太大了!
祖龙忽然又像是记起了什么,他又问道。
“高阳主播,你说这个品种到了大秦,会怎么样?亩产还会如此之高么!”
他有点担心地点的不同,导致产量发生了变化。
若是那般,那可就坑爹了!
故此一问!
刘彻也是猛然意识到这个问题。
祖龙提醒他了,这个的确重要,不同水稻的生长环境不同,这极为影响产量。
他们的心骤然紧了起来。
这一刻,慌的一笔。
朱棣在大明宫也皱起眉来,他也为刘彻和祖龙担心起来。
他虽然自己没抽中此等神物,也的确十分羡慕祖龙和刘彻。
但他朱棣也不是那种自己没有,就疯狂希望别人也没有的帝王!
若是那样看他,那就小瞧他了!
这是泼天的大功劳!
有了此物,天下不知会少死多少人!
多少百姓将吃得饱!
吃饱,才是真正的盛世!
这是他认为每一个帝王毕生的最高追求!
“……”
高阳一愣,然后随口说道,
“大秦和大汉差不多,土地利用率太低了,估摸着也就亩产65到一百公斤。”
“你说的问题倒没有真正实验过,但按照一些相关数据的推算,放到秦朝,汉朝,虽然没有化肥,但大秦,大汉土地也相对比较肥沃,差距不会太大!”
“产量最少也是大秦,大汉原有产量的六倍到十倍!”
这一刻,祖龙,刘彻,各朝皇帝全都松了一口气。
朱元璋更是唏嘘道,
“这下,大秦,大汉不知有多少百姓免于饿死,真乃大功劳也!”
朱元璋唏嘘无比。
他是从饿肚子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