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两百三十四章 局势(1/5)
元丰五年的局势,大宋在河北沿线可谓是全线备战。宋初赵匡胤那等命李汉超等将分别驻守各州的局势已是一去不复返。太宗皇帝后两次北伐失败,加之防范武将之心日益,文臣领兵局势已成。因为失去幽燕天险,导致河北防线一马平川的局面。太宗末期真宗初期,宋军对辽野战屡屡失利,导致宋朝只能坐守河北几座坚城,放任辽国骑兵在河北境内随意劫掠。最后才有澶渊之盟的屈辱和议。此后辽国对宋一贯奉行威慑外交。另一个时空位面上从庆历增币,再到熙宁划界,都让辽国屡屡得逞。在逼迫宋朝将岁币改称为贡币时,辽国使者甚至当面胁迫宋使说,咱们大辽兵强马壮,人人都有南下之心。你们为了小小面子上的问题,而遭致灭国之患,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宋辽关系中,宋朝一直处于极屈辱的状态。熙宁时官家与王安石这一对君臣,也对此引以为耻,但最后也无可奈何。王安石劝官家这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咱们现在只能接受现实。……所以章越决定重整河北武备,全面准备与契丹作战。道理是这个道理,事情往往是两个样子。就好比人总有一段打鸡血的日子。我下定决心要努力发奋读书,但没过几天各种困难就来了。今天天气太冷等会起床。某大V说过不要过度努力。适当玩一会没关系的。学习要懂劳逸结合。明天一定好好读书。好困!国家与人不同,国家会更理性一些,但找借口都是一个意思。从辽国泛使萧德让再度来到宋朝时,不少官员就开始劝说皇帝顺从。但这些身为人精的官僚们劝说时,也是很有策略。有些官员心底认为大宋打不过辽国,但是你不能在书面上这么写,所以满篇都是说以道德感化外夷冠冕堂皇的话。不少大臣劝说天子,汉武帝躬秉武节,遂登单于之台,唐太宗手结雨衣,往伐辽东之国,都是得不偿失之举。后人还以为这些官员迂腐,以为他们真的认为这些人满口仁义道德,可以用道德感化外夷。其实内在是官员保守和惰性所致。官员们知道战事一起,人人都有责任。辽军铁骑南下,你身为守城官员怎么办。城外是数万契丹铁骑。你回头城里看了一圈,城池年久失修,府库里空无一物,全城上下只有数百名老弱病残的弓手。看到这里,你心底就凉了,所以想到日后的处境,立即上书反对。而另一些官员知道朝廷一定会大举更张,整军修武。城池年久失修就去修,府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