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朝堂震动(3/5)
籍核田、计亩征银,就够他们警醒的了。
“你们不提出个章程来,朕背后自有高人能洞察纷乱。”
今日无疑是向各部众臣,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号。
百官传阅了一遍,朝堂尽皆嘘声,每个人心底皆是掀起了惊涛骇浪。
不只是这十条每一条都简明扼要,就是从一条当中取出一部分来,单一个开海,都是影响了不知多少家的生意。东南沿海的世族靠什么发家呀,不就是靠海上走私吗?
朝堂百官面面相觑,只等着上方隆祐帝的话。
隆祐帝喜欢这种智珠在握的感觉,轻咳了声,开口道:“政法冗杂,民生凋敝,改是一定要改的。但变法不是一日之功,就算是个人医病,也得望闻问切了之后,才对症下药,养护之日更是积久,何况病的是一国?”
隆祐帝开口一席话,让百官都舒出了一口气。
好歹隆祐帝没一拍额头,便下决心大刀阔斧的整顿起来,如同王安石变法一般,政令出城就向全国铺开。短短几年推出十多项新法,当世消息本就流通极慢,青苗法还没参悟明白,均输法又执行过来了,地方官员疲于应对,新法根本得不到落地。
毕竟全天下的地方官,不是每个都是王安石,都对新法熟稔于心。
这也是变法的一大症结所在。
但隆祐帝不是宋神宗,他正在春秋鼎盛之时,外部也没有辽和西夏的压力,并不急于求成。
所以隆祐帝才更看重岳凌所说,选拔人才的方式。
几届科举下来,他总能培养出一群真正能助他变法的门生。
现在这些虫豸,该用,暂时还得用一用。
“当然,这只是高士所言,他未居庙堂,对于朝中的情形不尽知,接下来如何执行,还需诸位在其中丰富几笔。”
适时,右丞相柴朴站出来道:“不知陛下口中的这名高士姓甚名谁?非是臣多事,这一篇真知灼见,若无官场数十载之功,很难汇聚而成。便是臣,也做不到如此严谨细致,可直接落地执行的程度。”
“有此等才学之人,定是当今名士,想必在朝堂内外都鼎鼎有名。不知陛下可够吐露一二?”
下方不少人眸中闪出了求学的渴望,附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