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匈奴人进犯长安,楚世昭情绪异常稳定(4/5)
长安内,原先认为匈奴人只是寻常劫掠的大臣也开始发现情势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不少南方士族出身的大臣已经推说南迁之词,认为暂时避开匈奴人的锋芒是最好的选择。面对战事的压迫感,财富、地位似乎突然之间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永晋帝观望到这样的局势,只能召开朝会,商定接下来的对策。如此情况,极不乐观。根据现有的斥候提供出来的情报,攻打过来的匈奴骑兵至少有十万余众,而长安的守军至多也就五万多的将士,这五万多的将士还未必能保证战斗力。就是这长安兵少将寡的情况,让群臣们都对战事不抱希望,之所以有人鼓吹南迁,便是考虑到了战事不顺后,提前准备的退路。而楚世昭也没有想到匈奴人会突然袭击大周王朝,就在桓盛前脚刚刚离开长安,前往东南平定宋珣发起的叛乱,它匈奴人第三天就这样打了过来。面对满城惶惶的局势,楚世昭很清楚南迁的下场,一旦南迁,就是这辈子都不可能再打回北方了。大周王朝分崩离析都是极有可能的事情。宋朝北迁的下场已经很说明问题了,丢了北方等于丢了主要战马来源,往后作战永远是低人一等。这个时候,大周王朝必须挺着一口气,要顶过去。顶过去了,那就是匈奴人只是劫掠边塞,抢东西来的,没顶过去,那就是败亡的迹象。最好的情况就是变成南北朝的形势,只能有半壁江山,最差的情况是直接崩殂亡国。但楚世昭并不认为长安守不下来。第一,永晋帝虽然精于权术,可最起码智力正常,干不出来宋钦宗那种请跳大神的神棍来守京城的事。第二,大周王朝的军政体制更像是唐代,边军的战力是有的,只要及时整合这些勤王部队,唬住匈奴人,他们就会不战而退。只需要稳住朝堂,虚张声势,让各地的节度使勤王,多多少少出点兵过来,而长安固守不出,只要匈奴人打不进来,耗到他们粮草用尽,就能守住。楚世昭情绪稳定就稳定在他看过整部南明史。再脑溢血,能比靖康耻的宋钦宗,能比南明历史的朱明皇帝更逆天的吗?楚世昭的要求不高,皇帝是个人真能守住。长安的粮食充足,就算是兵少将寡,靠着高耸的城墙,这么多年来累积的底蕴,就不可能是匈奴人短短时间就能攻破的。至于国库的钱财,粮草用完了找谁要,那就找大族要,大族不给,就送他们出城跟匈奴人比划比划。这一次朝会,楚世昭作为宗室还是没有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