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得陇望蜀(2/4)
都保不住。大家不是一个圈子的,文官内部流行的师生关系那一套,在这里没有任何作用。没有继续客气,李原当仁不让的走在了队伍最前方。官军收复武昌,对他这个湖广总督来说,也是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倘若大虞能够中兴,凭借眼下的功绩,少不了一个中兴名臣的历史评价。捷报,早在武昌城破的一瞬间,就安排人火速送往了京师。战绩还是一如既往的亮眼,叛军的首级不值钱,虚报一些战绩是必然的。有收复失地的功劳在,无需担心兵部核验。问就是:尸体被江水给冲走了。朝廷需要胜利,这种确定的大胜,肯定要大力宣传。没人会和朝廷对着干,跑去纠结细节。不过朝廷的封赏,大概率是指望不上。户部穷的叮当响,北方几个省提供的财税,能够养活边军和中央朝廷都算不错了。这不是朝廷刻意区别对待,主要是南方各省经济条件更好,还能想办法自筹军饷。九边之地都是穷乡僻壤,地方上的士绅大族,早在无数年前就跑了。剩下的边民,都是一群穷鬼。常年遭受北虏的祸害,养活自己都难。放权给边军筹饷,那就相当于放开物资禁运,鼓励大家搞走私。物资禁运政策,没有能够封锁住北虏,却抬高了草原上的物价。北虏从大虞抢走的财富,要不了多久,又会被动回流过来。一旦解除了限购,北虏手中的财富购买力大增。获得了充足的物资,敌人的实力将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最糟糕的是在资敌的同时,边军能从中获得的那点儿收益,远不能覆盖军饷支出。本质上,晋商能够发财,都是靠垄断带来的暴利。一旦丧失了垄断,那么巨额利润也就没了。草原上的财富,主要靠劫掠大虞。牧民们自己放牧产生的收益,填饱肚子都难,没办法贡献多少购买力。别看晋商干了垄断买卖,但大虞朝最有钱的,从来都不是晋商。海洋贸易兴起前,最富裕的是盐商。海洋贸易兴起后,海商集团掌控的财富,才是天下之最。只不过这些人,平常行事更加低调,没有晋商和盐商惹眼。一行人步入城中,直奔湖广总督衙门而去,这可苦了那些养尊处优的文官。平常时期出门,要么坐轿子,要么乘坐马车,何曾走过这么远的路。可惜没有办法,总督大人带头在前面走着,再苦也只能咬牙跟上。混迹在人群中,看着一个官员咬牙坚持的样子,李牧强行忍住了笑意。毫无疑问,徒步入城也是李原下马威的一部分。不带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