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渺然小说> 历史军事> 复山河> 第二百五十六章、大麻烦(3/5)

第二百五十六章、大麻烦(3/5)

甚至尝试过普及全民教育,建立了社学、县学、府(州)学多级教育体系。其中社学,就是建立在乡村的最基础教育机构。为了鼓励民间子弟入学,朝廷还做出强制规定:“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入学无需考试,招生无名额限制,15岁以下愿意入学的,都可以就读。成绩优异者,可入县学。理论上来说,人人都有受教育,科举入仕的机会。没有任何意外,这一政策在开国初年,得到了落实执行。到了后面的执行过程中,就慢慢变了味,脱离了全民教育的初衷。最开始拿着沙盘就可以学习,慢慢要求学生购买教材、笔墨纸砚,学费随之增长。教材也从简单易懂的《三字经》、《千字文》儿童启蒙读物,变成了高大上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社学老师,同样是良莠不齐。有认真负责的,但更多都是敷衍了事,忙于自己的科举。照本宣科的读几遍,就算完成了任务,想要讲解得加钱。廉价教育,很快变成奢侈品,超越了民众负担极限。社学制度逐渐变得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私塾兴起。在这一过程中,士绅集团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毕竟,全民教育实在是太恐怖了。蛋糕一共就这么大,所有人都加入竞争,如何能够保证自家子弟能够脱颖而出。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他们必须想办法抬高受教育的门槛,把更多的人拦在外面。光这些还不够保险,为了保障子孙后代取得更大的优势,书院利益同盟应运而生。那些传承多代,进士不绝的文人家族,就是新规则的受益者。如果剖析每一科进士的出身,就会发现文人世家出身的进士占比,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状态。当然,进士名额有限,想要走这条捷径,也没有那么容易。光在圈子里不够,自身学识也要达到平均水准,不能被人一眼看出是水货。满足这些条件,就可以得到主考官们略微照顾。如果父辈是朝中大员,又满足以上条件,那么基本上就稳了。即便是一次失败的尝试,还是缔造了封建王朝的最高识字率。许多半文盲,都是靠着父辈口口相传,识得了几个大字。军中基层将领的知识,并不是靠父辈传授,主要还是源于前面的扫盲教育。不过错过了最佳年纪,学习速度确实慢。哪怕有升职加薪的诱惑,大家的知识水平,也仅限于能认识一些常用字。“大人,全部都要背么?那些上了年纪的将领,要不放宽一下条件。这本《经济作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