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渺然小说> 历史军事> 晚明风华> 关于明朝内臣体系的简要说明(1/4)

关于明朝内臣体系的简要说明(1/4)

    各位家人,今天猎猎(或者戈戈)简单说下明朝的内臣体系,因为我觉得有必要谈谈。这是以前写的草稿,只是今天才发表。

    言归正传。

    所谓明朝的宦官集团,这种表述不太规范。最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内臣体系。

    因为明朝的宦官集团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它其实是明朝官僚体系三轨制中的一驾马车,还是最强势的那一驾。不仅仅只是“宦官集团”,它更是一整套的、延续两百多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官僚体系。

    和历代宦官政治相比,明朝宦官政治明显不同,有以下五大特点:

    ①中央制度层面分享相权,参与最高决策权。这是有制度保障的相权,不是历代那种强势权宦的个人意志体现,而是制度下的集体意志体现。这个制度的工具,就是司礼监。

    所以司礼监的掌印、秉笔太监,被尊为“内相”。制度上的太监为相,明朝独有。

    司礼监代替皇帝的“批红”大权,从宣德朝开始,到正统初形成“条旨批红”的制度,再到成化初制定《司礼监掌批条例》规范强化,最后到南明孙可望、李定国时期彻底失权,总共持续了220年之久。

    批红权就是批示权,因为用朱砂红笔来写,才叫批红。

    所以在明朝,从宣德帝开始,其实不能说“宦官干政”,因为制度保障了宦官有权参与政治,既然有合法参政权,谈何“干政”之说?

    这么看,明太祖所谓“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就是个屁,后世之君没人当回事。

    批红权在法理上是最高决策权。内阁的票拟意见,批红可以驳回,但内阁的票拟又极其重要,内阁理论上也有封驳批红、要求重新批示,所以批红权和票拟权往往斗争。

    因为票拟用墨,所以司礼监和内阁的权力之争,又叫“朱墨之争”。

    可惜的是,大多数时间都是司礼监占了上风,强势的内相层出不穷。除了少数情况,内阁基本上都被司礼监压制,很多阁臣必须靠太监才能上位,仰仗太监才能执政。

    好在,司礼监太监的执政水平,往往并不比文臣差,他们是在万千宦官之中,历尽残酷斗争脱颖而出的人,大多不是无能之辈,也才保证了最高权力的正常运转。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