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交个朋友(2/6)
网项目居然也能称之为意外之喜了。朱泽辉轻微的“嗯”了一声,最后问道:“俞总,你们的车到什么地步了?”俞兴的声音变得更认真了一些:“车身安全方面刚确定笼式车身加上后地板的一体化压铸,现在正在探讨前悬架是用双叉臂还是麦弗逊,不同的声音比较激烈。”朱泽辉不是完全不懂车的,问了句:“双叉臂是比麦弗逊好的吧?”“通常来说是这样,但价高如保时捷911也有用麦弗逊,底盘调校也很重要。”俞兴简单解释道,“双叉臂的成本虽然比麦弗逊高,我们还是想用双叉臂的,可是,它需要更多的空间,也就要求发动机纵置来释放横向空间,这会带来一连串的要求,如果用麦弗逊的话就简单不少,我们还在犹豫。”朱泽辉隐约有些明白,碳硅集团要用好的,但好的东西会带来连续的变化要求。他鼓励了两句,觉得自己只要知道俞总的电车正在稳步推进就行了。俞兴结束与朱主任的通话,视线重新放在面前的文件之上,这正是碳硅集团内部对于车辆不同设计方案的讨论,其中很大分歧的一项就是双叉臂+多连杆还是麦弗逊+多连杆的悬架组合。就目前市场上的产品来看,汉兰达、奔驰GLK、沃尔沃XC90这些售价三五十万的都有使用成本更低的麦弗逊,碳硅集团用它是没问题的。只是,仍旧需要考虑市场上对“第一款”这个概念的接受问题。那么,普遍认识中更高级别的悬架自然是更好的选择,但如果前面使用双叉臂的悬架,机舱空间的问题就必须得到解决,就需要给双叉臂留出更大的空间。发动机横置+麦弗逊+多连杆,或者,发动机纵置+双叉臂+多连杆。问题在于,发动机纵置会导致驾驶舱后移,进而让车内的纵向空间减少,而且,纵置布局的输出动力是纵向的,由此带来的是要与后驱或者四驱系统相搭配。碳硅集团的电车定位于家庭,这车内空间也自然希望得到保障,要让乘客获得舒适的乘坐体验。既想要更好的双叉臂来提供更强的产品力,又想要车内空间不受发动机纵置的侵占,那……应该怎么办?目前的第一个方案就是放弃双叉臂,回归发动机横置,既有空间保障,本身的麦弗逊也能说得过去,人家奔驰、宝马、沃尔沃等车型都这么使用。第二个方案就颇为激进了。既要又要的局面之下就需要创新。发动机纵置是会侵占空间,但增程车需要的是增程器,可以把联合研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