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渺然小说> 历史军事> 铮铮大宋> 第七十章:省试(4/6)

第七十章:省试(4/6)

国志》,可以理解为史科的专科考试;三礼指十三经当中的《周礼》、《仪礼》和《礼记》,可以看成是礼学理论的专科考试;三传指《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可以看成是经部史书的专门考试;明法是法学考试,明字是字学考试。

    而其中最有分量的,就当数明经科与进士科:明经指全部经书的统考,而进士则要求学子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文采及举子的个人政见。

    讲述期间,鉴于科场上已开始正式考试,陈旭索性取了一份进士科的考卷给赵旸过目。

    赵旸接过一看,暗暗咋舌。

    只见这份考卷,开头是较为常见的“帖”,又称“帖经”,有点类似于后世的填空题,只不过默念的段落更长些,范围为《论语》,大概有十题左右,其中大多都是赵旸耳闻能详的,但也就较为冷僻的,属于死记硬背的部分。

    第二类考题则为“墨义”,范围为《春秋》与《礼记》,举子要以一句题目默写出整段内容并表明其出处,甚至还要做出答解,剖析利弊,难度可谓是提升了一级。

    第三类则为“时务策”,即就当前大宋国情提出个人政见,这已经完全不在死记硬背的范畴,同样也是进士科占分比较大的部分。

    除此以外,考卷还要求举子写诗、赋、论各一首,毫无疑问是为了考验举子的文采。

    似这等考卷,提前偷窥试卷的意义确实不大,除非有他人代笔,问题是,代笔之人能若考中,其早就去参加科举了,怎么还可能替他人代笔?因此进士科的舞弊,历来大多是监考官员替应考举子代笔。

    这事在二三十年前仍颇为常见,不过自真宗及当今官家屡次严令禁止,并且不允许应考举子再称呼监考官为老师,这事也就慢慢消失了,个别现象仍有,但多是监考官员抹不开人情,而张尧佐自然是不具备这种条件,他在朝中的名声比赵旸还差。

    更要紧的是,省试过后还有官家亲自主持的殿试,而到时候考的基本都是“时务策”,甚至不乏对辽国、西夏的国策,除非这也能找人代考,否则一旦被官家发现蹊跷,后果更加严重。

    也难怪陈旭不愿事态扩大。

    在仔细阅览了一遍考题后,赵旸不禁感慨道:“想不到进士科的考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