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帝国的化学和农业!(感谢霖崽吃不饱大佬)(3/5)
潘冠霖的固氮实验也让他声名鹊起,在多家学术杂志上刊登了他的重要发现,他的名字也出现在了世界化学论坛内,利用氮气和氢气进行固氮反应的过程也被称为潘冠霖反应。
在建武41年他便修完了四年的本科,跟着大明帝国首席化学家——戴恩澜进行科研工作,并和同组的好友——候致本搞出了一个新型制碱法(潘候制碱法),为大明的化工产业添砖加瓦。
经过大明内战后,他也跟着导师归顺了新的朝廷,并且给国防军研究了一项新式武器——毒气弹,不过他为国防军研究的毒气弹的行为也让他背上了屠夫的骂名,但是大明的百姓仍是非常感激他,因为他们研究组的成员为大明粮食的增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粮食增产30%?你没有逗我吧?”
朱铭轩看着他们的实验数据有些吃惊的问道,粮食增产30%是什么概念?如今大明在册的耕地有24亿亩,就已经养活了5.8亿人(每年出生人口2800万),粮食增产30%这就意味着大明的人口最大限度也将会增加20-30%。
如果日后杂交水稻技术和转基因编辑技术成熟,大明帝国的粮食产量更是会翻倍。
在如今这个大争之世可没有什么机器人和AI,人口的优势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大明帝国能有这么大的体量全靠人口优势。
在帝国进行20%的战争动员后,大明帝国的军队就扩充到了640万人,工人的数量也增加到了1400万(奴隶不算),这还不算小型家庭手工业者。
只要粮食能养活更多的人,大明帝国迟早能成为超级帝国。
“陛下,这项数据是真的,这种合成氮肥的效果难以言表,我是建议我们大明帝国的百姓都用上这个化肥。”
27岁的潘冠霖扶了扶眼镜,十分自信的说道,对于自己的科研成果,他还是非常自豪的。
“青年才俊啊!你的成果就是大明百姓的福音,粮食增产是千百年来黎民百姓的希望。”